&esp;&esp;杜甫向李瑄回答道。
&esp;&esp;制科虽然是皇帝下诏,但天生就比进士科矮了一头。
&esp;&esp;制科对精通声律的杜甫来说,又是最容易的考试。
&esp;&esp;杜甫已经结婚,他父亲留下的家资已经用得七七八八,为了不让爱妻受苦,他选择最容易的考试。
&esp;&esp;先获得一个官职,养家糊口。
&esp;&esp;“制科挺好,以子美的才华,挑选诗文,拿下轻而易举。”
&esp;&esp;李瑄对杜甫勉励道。
&esp;&esp;此次制科为“通一艺者”可参加,除了白身报名以外,还有一批小官为在李隆基面前露脸,也报名参加制科。
&esp;&esp;这是进士科的不同之处。
&esp;&esp;通一艺者,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人,可以选择诗、赋、算数、策略、经文、统筹、法典等等,甚至字写的好,也是一技之长。
&esp;&esp;杜甫选择考诗文,几乎手拿把攥。能成为诗人,除了后天的努力外,天资必然是万中无一,否则也不能和天才李白齐名。
&esp;&esp;李瑄乍一看,根本想不出杜甫落第的可行性。
&esp;&esp;“待我及第,也想如达夫那样,为天水王献策。”
&esp;&esp;杜甫趁机向李瑄表达心迹。
&esp;&esp;杜甫和李瑄没有利益冲突,而且杜甫一直为国家百姓考虑。
&esp;&esp;他认为李瑄改革男女婚期,有理有据。
&esp;&esp;即便有许多文人士子觉得不合理,但杜甫是李瑄坚定的支持者。
&esp;&esp;“制科不足两个月就会开始,我等待子美的好消息。”
&esp;&esp;李瑄同意杜甫的请求。
&esp;&esp;哪怕杜甫不及第,李瑄也会纳其为属吏。
&esp;&esp;因为这几年,杜甫跟着他不会有好果子吃。
&esp;&esp;“谢天水王。”
&esp;&esp;杜甫很开心,心想着他和高适一样,遇到了伯乐,还是同一人。
&esp;&esp;今后一定辅佐李瑄,完成革新,实现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抱负。
&esp;&esp;杜甫是一个标准的儒家,奉儒守官,但他有自己的苍生理念。他绝望的时候,把圣人孔子和贼寇盗跖混为一谈。
&esp;&esp;说明他能突破自己!
&esp;&esp;“我相信子美,能谨记忠恕之道,完成大道为公。”
&esp;&esp;李瑄向杜甫说道。
&esp;&esp;自古圣人以忠恕一以贯之,忠乃尽忠待人,恕乃推己及人。
&esp;&esp;身怀这种品质的人,十分少见。
&esp;&esp;“不瞒天水王,这也是我的心愿!”
&esp;&esp;杜甫真诚地说道。
&esp;&esp;大道为公和再使风俗淳的理念,是十分接近的。
&esp;&esp;“那我们就是像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样相遇,高山流水,知音难觅。”
&esp;&esp;李瑄握住杜甫的手,抛去其他因素,仅谈理想主义,他和杜甫却是很近。
&esp;&esp;杜甫更加感动,没想到天水王是平易近人的人。
&esp;&esp;握手的那一刻,他感觉到李瑄手掌粗糙,想起李瑄是古今都名列前茅的猛将、名将。
&esp;&esp;杜甫肃然起敬,一股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思油然而生。
&esp;&esp;李瑄取来酒杯,与杜甫、王维同饮一杯后,告别此区域。
&esp;&esp;宴会虽还有歌舞,此时已为深夜。
&esp;&esp;当李瑄去拜见李隆基的时候,看李隆基也有些困倦。
&esp;&esp;高力士劝说李隆基宴会结束,早些回去休息。
&esp;&esp;李隆基同意结束宴会。
&esp;&esp;众人拜李隆基、杨玉环,开始陆陆续续地退出兴庆宫。
&esp;&esp;有的人早已忍不住。
&esp;&esp;“七郎,你以河东采访使的职位,巡视河东,整肃官场、豪强,是你拜相的圆满。速去速回,相印会为你准备好的!”
&esp;&esp;李瑄拜别李隆基的时候,这一次李隆基把话挑明。
&esp;&esp;基本已经确认,他回来后就立刻拜相。
&
第一版主